乌克兰国防部于4月8日发布了一段无人机拍摄画面,记录了3月初俄罗斯“Potok行动”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2.乌克兰方面称此次行动更接近一次被提前识破的失败突袭,而俄罗斯方面坚称取得了象征性的推进。
3.根据乌克兰方面的说法,行动在实施过程中遭到精准炮火与导引武器打击,俄军阵地迅速陷入火光与浓烟之中。
4.然而,俄罗斯官方宣布的行动成功突袭苏扎以北乌军阵地的说法尚未得到独立来源的验证。
5.乌克兰前国家安全局官员认为,Potok行动并未对整体战术部署构成根本改变,更多充当了“象征意义”。
在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之际,一场发生在地表之下的军事行动,重新成为舆论焦点。
4月8日,乌克兰国防部发布了一段无人机拍摄画面,记录下3月初俄罗斯“Potok行动”期间的关键一幕:身披尘土的俄军士兵依次从管道中爬出,尚未完成队形集结,便遭到密集炮火覆盖,阵地迅速陷入火光与浓烟之中。
与一个月前俄罗斯所描绘的“英勇奇袭”不同,乌方称这更接近一次被提前识破的失败突袭。
视频公开后,外界对这场被俄罗斯视为“战术奇兵”的行动再度展开讨论。它究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后方渗透,还是一次以高昂代价换来的象征性推进?在争议与解读交织的背后,是一个关于战争、宣传、失误与伤亡的复杂故事。
这场被命名为“Potok”(俄语意为“溪流”)的行动,在3月初悄然实施。按照俄罗斯方面的说法,这是一项耗时三周秘密筹备的地下渗透计划。俄军选择利用一条废弃的天然气管道作为通道,试图穿越乌克兰防线,在库尔斯克南部战区实现战术包抄。
这条管道直径仅55英寸,曾用于向欧洲输送西伯利亚天然气,如今却成了一条临时改造的军事隧道。俄方指挥官代号“僵尸”的军官透露,他们先清除了残余气体、注入氧气,并在管道中分阶段布设弹药与补给,同时秘密修建数个地面出口,以保障突击部队顺利出击。
据俄媒报道,该行动共动员了600至800名士兵。不过,鉴于缺乏独立来源的验证,这一数据在不同信息源中略有出入。
俄罗斯官方在3月8日宣布,该行动成功突袭苏扎以北乌军阵地,造成乌方阵线混乱,并“加速了反攻推进”。
乌克兰方面则从一开始便对这场“奇袭”持保留态度。乌军总参谋部当天晚些时候发布战报称,敌军的渗透早已被空中侦察系统识别,无人机在管道出口部署前即已掌握其动向。行动实施当天,俄军尚未完全出管,便遭遇了精准的火炮与导引武器打击。
战报称:“敌方部队被有效识别、封锁并迅速摧毁。”同时,乌克兰空中突击部队也公布了数段战时画面,显示小股俄军部队在管道口刚刚露面,随即遭到弹药覆盖。
乌克兰军官Myroslav Hai在之后接受采访时更进一步表示:“我们在关键节点堵死了出口,使其无路可退。这支部队随后被完全歼灭。”据称,乌方监听到的俄军无线电通话中传出“被推入必死陷阱”的抱怨,但这一信息尚未获得官方证实。
即便如此,乌克兰方面对敌军伤亡数字并未作出明确统计,仅以“重大损失”作为概括。而乌克兰军情平台“UAcontrolmap”的独立分析则估计,有数百名士兵可能在管道中或管道口附近阵亡,原因包括烟气中毒、爆炸波及与寒冷天气下的生理崩溃。
一名参与行动的士兵,代号“Medve”,在采访中回忆称,管道内部空间极其狭窄、几乎无光,有士兵在进入后不久便出现呼吸困难、恐慌症状。“黑暗、沉闷、冰冷,不知道前方是出口还是死路,”他说。
另一名士兵“斗牛士”在俄媒《真理报》中披露,长时间暴露于甲烷残留和通风不畅环境下,不少士兵出现肺部灼伤,部分后续症状恶化为严重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医护人员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种病例,全球战史上也极为罕见。”
未经证实的片段视频中,一段拍摄自管道内部的画面显示,多具疑似俄军士兵的遗体被堆叠于狭窄空间内,引发外界对该行动实际人员损失的关注。
俄罗斯方面将Potok行动视为收复苏扎前夕的重要一役。3月9日,俄军宣布在苏扎以北接连控制三个村落:Malaya Lokhnya、Cherkasskoye Porechnoye 和 Kositsa。3月13日宣布完全控制苏扎。3月16日,星空体育下载乌方则确认从该区域有序撤退,目前在毗邻边境的高地上展开防御部署。
俄罗斯国家媒体在报道中将这些推进与Potok行动直接关联,称其为“转折点”“战略突破”。《今日俄罗斯》甚至在报道中写道:“这是一次重塑战线格局的地下战术奇袭,标志着俄军掌控战场主动权。”
UAcontrolmap平台指出,乌军在苏扎方向的撤退早在行动前已展开,Potok行动更多充当了“象征意义”,并未对整体战术部署构成根本改变。“从战场调度来看,这更像一次配合主攻的尝试,而非决定性突破。”
乌克兰前国家安全局官员、军事专家伊万·斯图帕克则表示:“这场战役发生在乌军兵力消耗严重、资源紧张和信息中断的多重压力下。美国在3月5日暂停情报共享,虽然不是唯一因素,却放大了战场不确定性。”
在他看来,Potok行动固然引人注目,但乌克兰方面本就处于策略性后撤状态,不能将战线变化完全归因于这一渗透作战。
行动结束后,俄罗斯国内媒体与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相关内容,将其包装为“地底归来的战士”之歌,还在中部城市广场设立50英尺高的管道复制雕塑,象征“逆境中突围的军魂”。
但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则坚持认为这场行动的真实面貌远非传说那般壮烈。独立俄媒记者Ksenia Luchenko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Potok行动是一种叙事装置,用来为伤亡赋予意义、为苦战提供解释。”
随着更多图像与战场回忆浮出水面,这场行动是否真正带来了战术突破,仍需时间检验。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认——战争从未只有胜利与失败两种结果,它还包括那些模糊不清的牺牲与代价,那些被困在管道中、终未走出地面的士兵,他们的命运,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被简单总结的战场注脚。